Friday, August 18, 2006

荷蘭的「藍」與台灣「紅」

搭上KLM班機,見識到傳說中的荷蘭「藍」,空姐的制服,KLM的logo,搭機贈送的Delft藍陶荷蘭屋,都是藍。出了機場hotel shuttle疾馳而過的高速公路路標也是荷蘭藍。才到荷蘭,已經藍得令人印象深刻了。荷蘭的「藍」讓我想到「台灣紅」。
小時候,紅牡丹的被單和花布十分普遍,當時不能體會花花綠綠的美感,相對照於外來文化的進入,還覺得很土很俗。一直到幾年前到法國遊普羅旺斯,看到各種普羅旺斯的碎花布,才明白小時候「近廟欺神」,看不順眼的台灣風味花布,其實有許多在地的美學意涵。到了普羅旺斯才體會普羅旺斯花布的美,真正反映出普羅旺斯的生活環境。反思及台灣的花布,也才明瞭先人美感的來源,是從真滋真味的生活中體驗出來的,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。
出遊到每個不同的地方,莫不羨慕各地保存在地文化的努力。反觀自己的地方,套一句謝里法老師的話「認同錯亂得不得了…」,我們沒有自己感到自信自得和確認的文化和美學。想到自己年青時候也是沒什麼在地文化意識,不懂得珍惜和欣賞真正美好的東西,十分汗顏。但是,話又說回來,從前讀教育史,蔡元培提倡「美育」這件事常常被特別提出來當考試重點,若問起:民初提倡「美育」的教育家是誰,一定答得出來。至於,美育是什麼?他做了什麼來實踐美育,則一點印象也沒有。事實上,在實體的教育中,從蔡元培那個時代起,美育和國民美感經驗的提昇似乎沒什麼可以稱道的「發展」。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,不宜在此過度傷腦筋。
我想說的是,旅行的時候對於美的體驗特別有感受,也更能夠體會美的多元和局部性。在科隆街道上看到和我一樣的老太太穿著式樣簡單大方,顏色清麗的服裝,也想要東施效顰,採購回家。但理智就會hold住這股衝動。原因簡單,那樣的衣服,材質和色彩,要在那樣的環境中才會好看,才會舒適。想想台北37度潮濕悶熱的氣候,場景一換,衣服就不僅不好看,也不實穿了。旅行的時候,欣賞就好,別想把別人美麗家園裡的擺設買回家,卻擺不出原來的美麗和質感。或許買的人內心還留存當時的美好記憶,可以想像。但沒跟著去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很難體會其中的奧妙。
荷蘭的運河和科隆的大教堂,都是有長遠歷史痕跡的。在兩個城市中腳下踩著的石塊道路都是斑斑剝剝的古老。走在上面,你決不會問:這些石板路怎麼不翻新,相反的,你會驚嘆,他們的先民是怎樣的用心和用力(不拿回扣,不偷工減料)才可能打造歷經如此久遠的歲月還堪使用的道路?

Sunday, August 13, 2006

沒有相機的日子

今天是旅行第一次口袋裡沒有相機的日子。
早上了梵谷博物館,只見大排長龍,博物館還有半小時才開放,已經人潮洶湧。好在「博物館卡」的功能大發效用,提供另外一排空空只有幾個人的line,十點一到,直接刷卡就進去了。
排在我前面的兩位南美「大」美女,盛裝而來,兩個人都配帶超級大size 的紅色耳環,一個人配的是圓的,大約有3公分的直徑,另一位是長墜下的珊瑚狀耳環也有3、4公分長。她們兩人的年紀與我差不多,可能還大一些,身材壯碩,穿著五顏六色,大大的披巾在身上,從頭到腳都修飾過了,煞是好看。這時我想起我的相機,差點要哭出來。若有相機,就不必如此費事描繪,而且,我有些忘記其中一個人衣服的配色了,真是的…
昨日在museumplein外面拍照,今天進到裡面,忍不位要讚嘆新館和舊館的兩位建築師。只具備有限空間智能的我,一向最羨慕也崇拜建築師,當然是指做出充滿創意又有人文思維的建築師。平凡的我也許可以體會優質空間的美好,感受某些空間的不友善,不理想與不好用,但僅止於此。因此,每每看到「聰明的」空間設計,都特別感動。
由日本建築師設計的新展覽館與舊建築相結合的方式十分自然。讓我想起1989年第一次去法國,當時密特朗的大羅浮計畫剛開始,貝聿銘在羅浮宮的廣場上搭建了透明的金字塔。我沒去現場以前,不明其所以。1989年那個清早,趁人潮未到不用排隊,很快就從金字塔入口進入羅浮宮內部,當時對這個聰明的空間設計大為驚賞。幾年後再遊巴黎,羅浮宮的周邊建設已經全部完成,終於見識到建築師巧思與操弄,可以讓古典與現代,景觀與人文,相互滲透,成就斐然。

博物館的中庭用全世界各種文字寫著「你應該常常去博物館」,”Go to museum often.”……(我只認得這兩種文字),非常有趣,我忍不住又想拍照,才又想起,我沒相機….

搭車到林布蘭廣場,走路到Amstel去看有名的「瘦橋」,廣場有林布蘭的雕像,雕像前打造了一尊一尊林布蘭作品「夜警」中的人物,許多人都在那兒拍照…

走到橋上,Amstel河面寬廣,cruise來來往往,坐滿遊客,每個人手上都是:「相機」。

今天這個沒有相機的日子,時間過得特別慢。我早早回到旅店,回想看到的,心想的,然後寫下來。However, “A picture paints thousand words…..”,我筆是寫不出來的。

Museum Plein

 Posted by Picasa

梵谷博物館

梵谷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,現代與古典,各自在廣場的一邊的相互呼應,再加上對面文藝復興風格的音樂廳,這樣的景觀,讓人站在museumplein 廣大的草地上放眼四周,有著美不勝收的感受。
難得不下雨的早晨,等待博物館開門的時光,照了不少照片。現在想來是幸運的,因為,就在國家博物館的Vermeer畫作前卡擦卡擦之後,我新買不到一個月的Nikon S6相機就掛了,完全無法使用....
來荷蘭不到四天,到處胡亂拍照大概已經拍了幾百張照片。但是,重點不在照片,問題是沒有相機在手,遊玩的日子將如何過?相機壞了之後,這個困擾一直盤據在心中。一邊困擾一邊反思自己和相機之間,存在著依附和成癮的嚴肅問題。 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,再來,要想想,沒有相機的旅程要如何變通。 Posted by Picasa
有關梵谷博物館及其建築的相關訊息請參考:http://www3.vangoghmuseum.nl/vgm/index.jsp

Rijksmuseum的Vermeer作品

荷蘭的國家博物館收藏三幅Vermeer的作品。站到作品真蹟的面前才更能體會畫家可以名傳不朽的道理。
美術館提供的語音導覽居然有中文解說,最先我很擔心會聽到「簡體」中文,怕不習慣,遲疑是否還是借英文解說較好,但館員讓我試聽之後,我決定一試。很不錯。
Vermeer 的Het straatije/The little street這幅畫深得我喜愛,或許是這幾天在阿姆斯特丹和海牙街上走來走去,舉目看到的建築,馬路;色彩,光線...在這幅畫中都有連結。畫裡面的細節仔細看著,都覺得看不完。
荷蘭的房子,不知道為什麼,不斷地讓我想到小時候住家街上的房子.... Posted by Picasa

Mauritshuis美術館

Mauritshuis 美術館在海牙,出了火車站徒步可到,坐電車也只要二站。美術館在Hofvijver湖邊,遠遠地從天鵝悠游的湖面望過去,Mauritshuis佇立在湖畔,典雅有緻。美術館不大,林布蘭「Tulp醫生的解剖課」和維美爾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」最受矚目。
美術館容許拍照,但不可使用腳架和閃光。受限於數位相機的功能和技術,拍出來的照片只有阿花阿狗到此一遊的意涵。Posted by Picasa